你的问题我来答

  • A+
所属分类:故事会2007年

山西读者丁家宜:《故事会》封面或单页上都有一个“老人”的形象,编辑老师能不能介绍一下?
  绿版故事会:完全可以。这个“老人”的原型叫“说书俑”,是东汉时期的作品,距今至少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,描摹的是汉代说唱表演艺术的事。你看它:“情动于中,而行于言”,“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”,表情丰富,形象生动,精彩地再现了古代说唱艺人击鼓说书的情景。作为国宝级艺术珍品,此“说书俑”现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。
  1995年,《故事会》杂志社以此为原型制作刊徽,并登记注册。自此,它作为杂志的一个有机部分出现在千百万读者中间。
  湖北读者王宣:我很喜欢“游戏空间”这个栏目,常常乐不思蜀,迷途忘返,但也有不满足的时候。就说今年3月“巧取鸡蛋”的游戏吧,我觉得答案有些不妥。我认为,用盐水让鸡蛋浮起来也应该算是使用工具,而且,不用工具也不能将玻璃筒底打破吧?
  所以,我想了一个更好的办法:手握玻璃筒迅速向上举起,然后再用力向下,利用惯性让鸡蛋从瓶中滑出来,这时只要接住就可以了。
  绿版编辑部:谢谢您的意见。您所提的方法很好,比原答案更加简单、实用。再次感谢您的热情参与,欢迎大家继续关注这个栏目。
  北京读者秦勇:电影艺术中常用“大特写”来表现人或物,故事作品能不能采用?
  绿版编辑部:当然可以。借用到故事写作中来,特写法是指对人或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细致的描写,以使某一特征或细节得到强化,吸引读者的注意力,如杨清江在《夺命的垄断》中对“蓝鸟”冲出桥面的一段描写(见《故事会》2004年11月下),运用的即是特写的描写技法。
  不过运用此法应当注意:第一,不可写得太平,要集中笔力写得不同凡响;第二,不要用得太滥,要在关键之处浓墨重彩。
  江苏读者王永赋:记得几年前咱们杂志发表过冯骥才的故事《三盗》,尽管写的只是小偷的角色,但冯先生还是用他的如椽之笔把人物写得鲜灵活现,今后杂志上能不能多登载这类作品?
  绿版编辑部:谢谢你还记得这则故事!确实,好的故事不但要把情节写得一波三折、曲折多姿,还要写出让人击节感叹的人物来。“文学是人学”嘛。我们从下期起将陆续推出“俗世奇人”系列(如锁王、赌王、面王、琴王、虫王、泥鳅王等),奇人奇事,妙手绝活,借用冯先生的话,就是:“码头上的人,不强活不成,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,但都是俗世奇人;故事里的人,不奇传不成,一奇就演出匪夷所思的事情,却全是真人真事。”题材不限,时代背景不限,希望大家踊跃投稿。投稿专用信箱:gshxym@163.com。
   (本栏目欢迎读者提问,如采用,即致薄酬。)
(作者:)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