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传递

  • A+
所属分类:故事会2013年

  去吧  有个叫张彪的,跟着师傅学武。因为他憨厚有余,聪明不足,便被师傅看不起。师傅只让张彪打杂,根本不教他武功。张彪只好偷看师兄练功,等晚上大家睡着了再起来自习。  转眼三年过去。一天师傅把张彪叫来,让他回家。张彪求师傅教他一手,自己好回家练习。但师傅不肯。张彪就跪在地上不住地磕头。直到他额头磕出血来,师傅才拾起一根木棍胡乱抡了一通,然后脚一跺,说声:“去吧!”说完他把棍甩到一边,再不言语。  张彪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,又给师傅磕了三个响头,起身回家。到家后,张彪每日练习师傅教的招式,特别到最后都是跺一下脚,大喝一声“去吧”再把木棍抡出去。天长日久,他练出了一身力气,特别是最后那一抡竟有千钧之力。  一年夏天,一个大汉到张彪的家乡打擂。他在擂台边写着“脚踏黄河两岸,拳打南北二京”十二个大字,十分狂妄。师傅的几个高徒前去攻擂,都铩羽而归。师傅为了颜面,只好亲自上了擂台。不想他也不是那大汉的对手,没有三个回合,便被一脚踢下了擂台。  正在这时,张彪对师傅说:“让我去收拾那厮!”师傅怕再丢脸,忍着疼痛,连说:“去吧去吧!”张彪不知师傅是不耐烦,却认为是让他使“去吧”那一手,于是双脚一跺跳上擂台。只见张彪右脚一跺,胳膊一抡,大喊一声:“去吧!”那大汉便被甩下擂台。  张彪凯旋而归,人们都问他从哪儿学来如此高招。张彪如实相告。师傅在一旁羞愧难当,无言以对。  皇帝拜师  相传颐和园刚修建完,慈禧让工部大臣找人写块金匾,挂在东宫门上。这匾让谁题好呢?工部大臣想来想去,想到了光绪皇帝。  光绪一听,高兴地提起御笔写了起来。工部大臣接过来一看,好气又好笑,那“颐和园”三个字写得歪七扭八,很是难看。可他当着皇帝的面,又不敢说不好,只好将匾挂上。  挂上匾的第三天,慈禧来到颐和园,她一眼看见了匾上的字,不由火冒三丈。她即刻召来工部大臣,喝道:“此字也敢悬挂在宫门之上,还不快摘下来!”工部大臣如实相告,但慈禧不可能撤回懿旨,所以金匾立刻被撤了下来。  消息很快传到光绪耳朵里。当天晚上,他便想重新题字,可一连写了七八张,都不满意。  正在这时,工部大臣来访。他凑到案前看了看光绪的字,小心地说:“以臣之见,与其闭门造车,不如访师求学呀!我知道有个姓王的木匠,写一手好字。万岁不妨求学于他。”光绪心想:学也无妨,只是我堂堂的万岁爷怎能拜于小民之下呢?  工部大臣一下子读懂了皇帝的心思,便凑到他身边耳语起来。  隔天一早,光绪换上便装,找到王木匠家。刚一进门,光绪就作揖,说要拜师学字。  王木匠见他心诚,便收下了这个徒弟。他将光绪让到里屋,然后指着墙上的字画,给他讲解起来。接着,他又手把手地教光绪写字。光绪写了一张又一张,不知不觉就到了晌午,他辞别木匠,回宫去了。  就这样,光绪一连十几天都来向木匠求教。最后他干脆将木匠请到了颐和园。此后,光绪的书法可谓一日千里,他不禁龙心大悦。  到了重阳节,光绪召集了文武百官,然后命人将一张金匾大小的宣纸放在龙案之上。众大臣只见光绪拿起足尺湖笔,蘸饱松烟徽墨,挥手写了“颐和园”三个大字。众人看罢,无不赞叹。于是,光绪便叫人将字呈给慈禧。  慈禧看了也十分满意,立刻命人重新做了一块九龙金匾,挂在颐和园东宫门上。直到今天,那块金匾还在老地方挂着呢。    诸葛亮拜师  传说诸葛亮师从司马徽时,勤于学习,善于思考,很得司马徽喜爱。  司马徽每天除了公开讲学外,还可以依据个人情况,进行专门辅导。由于人数众多,轮到诸葛亮的时间就少。诸葛亮想多学点,怎么办呢?当时没钟表,很难掌握时间。司马家就用定时喂食的办法,训练鸡按时鸣叫。司马徽就以鸡鸣为准。于是诸葛亮便偷偷带了些干粮,估计鸡快叫了,就喂一点,故而他的受教时间特别长。久而久之,司马徽就发现鸡不按时叫了。当他发现是诸葛亮所为,不禁勃然大怒,要停他的课,在其妻劝说调解下才复学。  三年过去,到了结业的那天,司马徽召集众弟子说:“我的弟子必须才智过人。今天白昼之内,你们能得我的允许出此房门,方算结业。”  于是一整个上午,弟子们都想方设法得到师傅的首肯:有的说父亲得急病;有的说院内失火;有的干脆跪倒求情。凡此种种,不一而足。场面甚是混乱。只有诸葛亮仿佛置身事外,一直在打瞌睡。  直到下午日落将至,时间将尽,多数人已放弃之时,诸葛亮才猛地起身,他一张嘴就破口大骂:“司马徽你这骗子!骗了我们三年学费,还出这种题目,你想再骗我们三年钱吗?”众弟子惊得目瞪口呆,司马徽更是勃然大怒,下令将其扔出门去。  弟子们齐心协力,利索地将诸葛亮扔到门外。这时诸葛亮突然恭敬地说:“恩师,我算结业了吧?”  司马徽和众学生方才恍然大悟,纷纷表示佩服。  一字之师  唐代有个僧人,对诗文很感兴趣,他带着自己的诗稿前去拜会郑谷。当郑谷读到《早梅》这首诗时,不由吟诵起来:“前村深雪里,昨夜数枝开……”  读到这里,郑谷对僧人说:“梅开数枝,就不算早了。”然后,他又沉吟了一会儿,说,“不如把‘数’字改为‘一’字更为贴切。”  僧人一听,赞叹不已,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又拜。当时的文人们得知此事,就把郑谷称为僧人的“一字之师”。 (推荐者:沁沁)

(作者: 来源:《故事会》杂志)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