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话题:古人送礼的故事

  • A+
所属分类:故事会2015年

中国人素来重视馈赠之道,古人送礼,不单单是送一件东西,更是关乎生活乃至人生的一次“应酬”。他们明确目的、看清对象、把握时间、谋划程序……多有讲究呢!听起来有点抽象?那就给你们讲几个故事吧……
  县官送礼
  从前,有一个县官,善于拍马屁。大年初一,这个县官上街,看见有一户人家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,上联是“数一道二门户”,下联是“惊天动地人家”,横批是“先斩后奏”。
  县官暗想:这户人家贴了如此气魄的对联,一定是家里有人在京做大官,我得好好巴结一下。于是,县官赶紧备办了一份厚礼,前往这户人家拜访。
  到了这户人家,县官见了主人赶紧问:“贵府哪位大人在京为官?”
  主人一听,莫名其妙,说:“你找错门了,小民兄弟三人都是穷苦百姓,哪有人在京为官,就连做官的亲戚也没有。”
  县官感到很奇怪,忙问:“你说的是真的吗?那门口贴的对联是……”
  主人这才反应过来,哈哈大笑,说:“哦,要说那副对联倒也不假,小民三弟是个卖烧饼的,如果有人要买烧饼,就一个一个地数给客人,这不是‘数一道二’吗?二弟是做鞭炮的,鞭炮一放起来难免会惊天动地。而小民是个杀猪的,杀猪嘛,先杀了猪后报税,这就是‘先斩后奏’。”
  县官听后,恍然大悟,知道拍错了马屁,只好丢下礼物,灰溜溜地走了。
  礼“薄”情重
  从前,有个皮匠叫宋五,家住塞北大漠;有个木匠叫梅三,住在大别山区。两人虽然住得远,却是拜过把子的好兄弟。
  那一年,梅三托人给宋五捎了个口信,让宋五帮他做件皮衣;宋五则鸿雁传书,让梅三帮他做口棺材。
  双方答应得很爽快,可就是迟迟不见动手。一晃十年过去了,宋五坐不住了,背着装有皮衣的包裹连夜赶往大别山。
  梅三家住在大山深处,弟兄相见是件喜事,酒喝到酣处,梅三想看看皮衣,可打开宋五的包裹只看了一眼,他顿时拉长了脸:这件皮衣实在寒酸,是由一块块小皮子拼凑而成的,是件扔地上都没人捡的“百衲衣”。
  梅三心里不舒坦,但没作声。宋五也去了梅三的木工作坊,想看看那口棺木做得怎么样了,一看,宋五愣了,棺材板只有二指厚,用手一拎,轻飘飘的。
  宋五转身进了堂屋,一气喝下半碗酒,说道:“老弟,你一定嫌弃这件皮衣吧?其实,这件皮衣是由几百只雪山飞狐的腋下皮毛拼成的,正所谓集腋成裘,仅大半只袖子就用了几十块皮,耗尽了我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家底子。在所有的皮子里数雪山飞狐的皮最好,而飞狐只有其腋窝处最温暖、耐磨、轻柔,穿上这件皮衣,雪花都要躲着飞。可梅老弟,你就有点不够意思啦,我看过那口棺木了,难为你想得那么周到,又薄又轻,是担心我百年之后,年幼的子孙们抬不动吧?”
  宋五只顾着说,抬头一看,一旁的梅三早已满眼泪水。梅三默默地拉起宋五就进了作坊,只见他拎起一桶水就向棺木泼去,然后举起斧头劈了上去,“砰”的一声,斧头被弹了起来,木头上只留下一点白痕。
  梅三让宋五试试木料的轻重,宋五发现木料早已吸净了那一桶水,变得十分沉重。梅三讲,这可不是一般的木料,只产在大山深处,能够历经千年而不朽,绝对称得上珍稀、名贵,几十年来他也只搜集到这些,实在不够,他把用这种木料做的家传的八仙桌也拆掉了,用了上去。
  宋五听了,眼眶红红的,他走上前紧握梅三的手,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……
  欠寿礼
  这天,刘邦随友人去给一位姓吕的老塾师拜寿。寿宴就要开始了,刘邦走到礼簿桌前,两手打拱道:“诸位,这厢有礼!”
  写礼簿的人头也没抬,问:“尊姓大名,礼银若干?”
  刘邦报了姓名,想了一想,又在名后写上“寿银万贯”四个大字,写完抽身便走。写礼簿的一把抓住刘邦的衣袖,说:“且慢,银钱万贯在哪里?”刘邦转身一笑,抓过笔来,在四个大字下面匆匆写上一个“欠”字,扔笔就走。
  写礼簿的喝道:“世上见过欠寿礼的吗?”
  刘邦听了,一点儿也不在乎,口中念念有词:“万贯万贯,八方奉献。日月相逢,地支天干。山河相携,结账还钱。”
  吕老先生的女儿隔窗看得清清楚楚,听得明明白白,心想,这汉子有志气。这时候,吕老先生正在安排寿宴座次,吕姑娘便走到吕老先生跟前,喊道:“还按老规矩嘛——按寿礼多少排呀!”
  吕老先生忙说:“对对,古礼如此,古礼如此!”于是吩咐众人,按送礼多少入座。当他看到“寿银万贯 ”四个大字时,顿时花了眼,慌了神,禁不住一声高喊:“刘邦,首座!”刘邦微微一笑,稳步向前,坐了首座。
  后来,吕老先生知道了真相,倒也不生气,反而觉得刘邦是个奇才,又见女儿也对刘邦赞许有加,便从中作合,把女儿嫁给了刘邦。
  后来高祖夺得天下,厚封诸吕,还了当初那笔“江山之债”。
  送金鼠
  从前有个县官,不恋美色、不贪美酒,唯独喜爱黄金。这日恰逢县官寿辰,大摆寿席宴请宾客,几个宾客知晓县官属鼠,为投其所好,便凑钱铸了一只金鼠送给他。
  县官收下金鼠,心情大好,对送礼的宾客们说:“难得诸位有心,这件寿礼颇有意义啊!诸位可知晓?本县夫人的寿辰也快到了。”
  宾客们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都心领神会,便讨好地问:“不知夫人属相为何?”
  县官故作淡然地说:“她啊,属牛。”
  十倍回礼
  乾隆年间,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。这一年初冬,从京城来了一个姓钱的钦差大臣。这位钦差大臣不仅为人狡猾奸诈,诡计多端,而且贪得无厌,所以背地里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——“三拐子”。
  三拐子素知郑板桥为人正直,为官清廉,想要让他主动送礼简直比登天还难,但三拐子又不甘心在富饶的潍县白走一趟。因此,早在去潍县的路上,他就想出了一个迫使郑板桥送礼的高招。
  这天上午,郑板桥正在书房里看书,家人前来报告说:“老爷,钦差大人派人送礼来了。”郑板桥来到院子一看,果然有几个家丁抬了两个礼盒走了进来,一个头领模样的人上前说道:“郑老爷,我家大人派小人给您送来一份薄礼,还望笑纳。”郑板桥打开礼盒一看,两个礼盒里各装了五十两银子。
  三拐子为何要给郑板桥送礼?
  原来,按照当时官场上的惯例,如果上级官员给下级官员送礼,下级官员必须“收一还十”。现在,三拐子给郑板桥送来了一百两银子,郑板桥如果不收,这明摆着是不给钦差大人面子,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。可如果他收下这一百两银子,那就必须还给三拐子一千两银子。郑板桥为官清廉,两袖清风,别说一千两,就是一百两银子他也拿不出来呀!
  怎么办?郑板桥略一思索,命家人招呼送礼之人到客房里稍事休息,然后他从三拐子送来的银子里拿出十两交给心腹家人,让他们去给钦差大人买礼品,并附在他们耳边如此这般地交代了一番。
  不多久,前去送礼的家丁便抬着沉甸甸的礼盒回到三拐子这里。三拐子迫不及待地打开两个礼盒一看,只见里面各自码放着十个大小相同、又白又净的大萝卜。其中一个礼盒里还放着一张纸,上面有郑板桥亲笔书写的一首诗:“东北人参凤阳梨,难比潍县萝卜皮。今日厚礼送钦差,能驱魔道兼顺气。”
  看完纸条,三拐子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。因为他知道萝卜素有“小人参”之称,既然山东潍县的萝卜皮赛过了人参,二十个大萝卜的皮共有多少两?一两人参价值多少银子?经他这么一算,这二十个大萝卜的价值恐怕远远超过了一千两银子。所以他想来想去,最后决定还是吃个哑巴亏算了!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